十二年小微金融沉浮史
文|李意安
4月17日上午,统计局揭晓了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受疫情影响,GDP同比下降6.8%,上一次单季负增长发生在1992年,距今已经28年了。
大多数人对于“负增长”的感觉是陌生的。毕竟,经历过烈火烹油的激荡三十年,我们花了好长时间才适应了增速换挡后的“经济L型筑底”,而现在,负增长来了。
但危机从来不是最可怕的,真正重要的,是应对的方式。
“小微企业”仍是决策层最为关心的群体,原因无他——小微企业生死存亡数据背后折射的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从银行到小贷,各种金融生态对小微企业都予以了不同程度的利息减免和还款延期的扶持。非常时期,正是金融机构与小微生态需要彼此扶持共度时艰的时刻。疫情尚未彻底过境的特殊时刻,“无接触贷款”的展业模式更是成为了主流模式。
值得注意的,就在近期,“新基建”成为了国策。决策层将未来的发展动能锁定在了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信息数字化成为了下一轮增长押宝的对象。
事实上,作为经济的重要血脉,金融行业的数字化战争早已开启。而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玩家之一,数字化能力更是很早就被视作未来谁主沉浮的决定性杀器。
从2008年民生银行推出第一款专注小微金融的产品“商贷通”算起,过去的12年里,经历过经济周期的起伏,银行对小微金融的探索几经沉浮。眼下,市场环境已然换了天日,“小微做的好,村口狗不叫”的线下作业模式已经被数字化所取代,从用户到商家,对于零售金融的习惯也早已迁移至移动端。大数据成为了最重要的核心驱动力,没有之一。
1.小微金融上半场:2008-2015
在银行下沉小微市场的探索历程中,“商贷通”是一款绕不过去的现象级产品。早在2008年,民生银行创造性提出“小微金融”这一在当时看来崭新的金融定义,成为万亿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民生银行也因此成为银行探索小微金融最完整的一个样本。
2008年6月,民生银行在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向16个类型30多个目标商圈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商户83%的融资需求量由亲友或民间借贷解决;100万元以内的融资金额占比67%;一年以内的短期融资占比86%。没有银行人脉、手续烦琐、申请门槛高、审批效率低周期长构成了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鸿沟。
2009年,民生银行以“商贷通”产品为切入口将大量信贷资源倾斜投向小微企业。
民生银行小微金融相关负责人向十字财经回忆,巨大的市场空白下,小微金融战略在全行上下迅速达成共识。“从基因来看,民生银行就带着很深刻的民营烙印,做小微金融是符合我们内在基因的,也是我们的初心。在当时,小微金融还是蓝海市场,所以2009年,民生银行把‘做小微企业的银行’纳入到了三大战略中。”
在当时,这是一个极富勇气的决定。事实上,在当时注意到小微金融这一蓝海的绝不止民生银行。但对大多数银行而言,小微金融始终难成理性首选。
“小微金融”之所以久攻不克,和其固有的生态模式有关。
事实上,彼时的小微经营模式仍以线下模式为主,小微生态因行业类别众多,经营状况千差万别,财务状况往往又十分紊乱,规范性欠缺,操作成本高、风险高客观上导致了贷款利率高企,但过高的利率定价往往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系数,也违背了银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风险。与此同时,在既定的资本金规模中,要大力扶持小微,势必放弃一部分旱涝保收的收入,比如为国企、大中型企业、房地产提供融资贷款,这是银行不愿付出的机会成本。但小微金融息差收入相对较高,仍有其诱人之处。因此,大多数银行对小微金融采取的是观望态度。
“商贷通”一经推出火速燎原了中小企业贷款市场,这种创新模式一夜之间也得到了无数同业的竞相效仿,民生配套的激励机制下相关从业人员身价水涨船高,却依然被同业以稀缺人才争相挖走,“商贷通”的成功经验被迅速复制到了全行业。
回望这款明星产品的运作模式,可以发现它改变了传统银行经营小微金融的两大思路:首先,运作审批从对公部门转移到了零售部门,审核重点聚焦到企业主个人资信,这种做法沿用至今;其次,审批流程的再造,引入了抵质押、保证、联保等资信审核方式,结合信贷评分卡、集中处理中心等手段,建立了“信贷工厂”作业模式,审批效率提高了一倍。虽然经历了后来由互保引发的“风险火烧连环船”,互保等模式被历史所淘汰,但整体来看,摆脱了传统对公业务的刻板审核模式,成为行业的重要创新。
然而烈火烹油的发展态势并没有掩盖高风险高收益的本质。经济上行的过程中,很多风险很容易被忽略,而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局面可谓惨烈。
2009年开始“四万亿”计划下,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被过度刺激,随之而来的是2012年开始,互保模式引发的“风险火烧连环船”。
2010年,杭州分行成为民生银行系统内第一家小微业务破百亿的分行。但四万亿过度刺激的贷款需求潮水褪去,2012年前后,风险开始集中涌现。大量的企业倒闭、跑路潮涌现,民营企业集中的浙江地区成为了重灾区,以民生银行及其追随者们的小微金融创新陷入了泥潭。
民生银行小微金融相关负责人坦言,民生银行事后对这段惨烈的经历进行了多次复盘:“关键还是对客户的实际风险状况缺乏深刻了解。线下作业有其天然的缺陷。对客户的了解程度高度依赖客户经理的作业精细度,一方面数据颗粒度和实时性不足,另一方面也难免潜藏道德风险和寻租空间。这也是后来民生银行大力投入科技发展数字化的重要动因。我们十分清楚,数字化已经成为未来。”
与此同时,整个行业环境和技术环境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风险的持续暴露,经济增速换挡已经成为必然。决策层也随即意识到,中国经济结构的健康程度比简单粗放的高增长更为重要,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毛细血管,其重要性被史无前例地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相应地,扶持小微金融的政策也陆续出炉。
2013年,“两个不低于”要求出炉,对银行们而言,小微金融已经从一道选做题变成了必答题。监管动议的同时,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跨界力量第一次对传统银行形成正面冲击,银行们开始集体反思既有的商业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息差收窄已经成为明确趋势的背景下,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们齐齐启动了零售转型。
如何有效下沉?如何安全下沉?新的答案已在浮出水面。
2.小微金融下半场:数据时代
2015年,发生了两件小事。
民生银行在经历了刮骨疗伤般的涅槃之后,2015年,逐渐走出风险泥潭的民生银行启动了“凤凰计划”,喊出“小微金融再出发”的口号。
提前六年时间下沉小微,在相当程度上为民生银行在小微金融的市场累积了品牌势能。随着技术投入的逐年加码,数字化技术不断升级,经营颗粒度逐渐细化,线上化产品也开始发力,民生银行进入了小微金融3.0的阶段。民生银行率先实现了抵押贷款的纯线上申请审批,并从中小企业向小微甚至小小微进一步下沉。
与此同时,这一年,以网商银行为代表的民营银行们正式开业。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不久,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快速普及,每年增速超过100%,带动了小微企业的经营模式迅速线上化,为产业经济数字化升级打下了关键基础,也为蚂蚁金服和网商银行的数字生态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或许当时,无论是民生银行还是网商银行都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他们就会沿着各自奋斗的道路殊途同归。
“银行贷款从来就是一门数据的生意。以前银行贷款看的是财报三表、经营流水等数据,随着数字化手段的提升,数据颗粒度也不断精细化。现在的作业模式能够透视到每一个客户经理、每一个客户,审批效率大大提升。”民生银行小微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数据技术帮助削弱信息不对称,增加风险透明度。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去芜存菁,提炼出有效模型。该负责人坦言,民生银行尽己所能地从各种维度完善数据基础,比如积极与政务部门对接合作,以便更全面及时地掌握到企业和企业主的纳税数据、行政罚款、动产不动产数据变化,了解其资信变化。然而,尽管资金、技术优势都十分明显,在银行阵营中大数据能力已属超前,民生银行却很清楚,这“依然不够”。
2018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2018年推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提出了“两增两控”的要求,进一步施压银行下沉小微。所有的银行都开始寻找靠谱的小微助贷路径。
网商银行很自然地成为了民生银行探索小微下沉的首选合作对象。
相较于民生银行自上而下的下沉,网商银行则从诞生之日起就聚焦于小微。2018年,上线不到两年的网商银行合作商户已经突破1200万家,户均贷款规模2.6万,最快一秒放款,单日可实现多次借款还款,充分贴合小微融资“短频快”的经营需求。
这一年,民生银行正式会师网商银行,开始共同探索“无接触贷款”模式。
“蚂蚁金服、网商银行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早在快捷支付的年代,就与支付宝有合作,2018年开始,民生银行开始与网商银行合作探索联合贷,这也是基于双方各自的优势彼此取长。蚂蚁金服的全生态体系已经嵌入到了很多小微企业的日常经营中,线上风控是网商银行的优势,但网商银行放贷规模受自身资本金约束明显,而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需要的是不同的数据模型辅佐,也需要不同的渠道支撑。”民生银行小微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眼下的合作模式中,获客和贷后管理是蚂蚁金服来主导,贷前贷中审查双方共同把控。目前来看,借助联合贷的合作模式大大提高了风控和审批的效率。在与网商银行合作后,小微企业客户数和单户授信额度均有所提升:一方面,民生银行的服务逐步下沉到更多小微客户;另一方面,银行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给予客户的授信额度越充足,越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
该负责人坦言,在保障风控的基础上,未来很可能进一步上调合作的规模比例。从2016年动议“小微金融再出发”到2019年底,民生银行小微贷款余额从3271.76亿攀升至4445.6亿,稳坐股份行阵营第一序列。
2020年,无论是银行还是实体经济,都将迎来艰难挑战。
宏观经济数据出炉之前,银行经营的数据表现是经济最直观的晴雨表。十字财经了解到,不少银行的收入和赢利规模较之去年同期都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前景难言乐观,但银行对小微金融的扶持是社会前行的重要力量,双方将注定彼此支撑,共度时艰。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